分享: 臺灣詩選雙璧-《瀛洲詩集》與《瀛海詩集》 臺灣詩選雙璧-《瀛洲詩集》與《瀛海詩集》 日治時代的臺灣,詩風盛極一時,拜此之賜,先後出版了幾種詩選,最膾炙人口的是曾笑雲編的《東寧擊鉢吟集》上下冊,此書延續閩中《擊鉢吟集》體例而來,分韻編詩,操觚之士,幾乎人手一編,影響至為廣泛,然其文獻價值,畢竟有限,姑不置論。除此之外,尚有兩種書名幾乎雷同,也常有人分不清楚的全臺詩選,一是林欽賜編《瀛洲詩集》,一是黃洪炎編《瀛海詩集》,允推臺灣詩選雙璧。 《瀛洲詩集》,25開精裝,林欽賜編輯,雖冠以詩集之名,實際上是昭和7年(1932)3月臺灣全島詩人大會的作品集。是年,全島詩會開於臺北大龍峒孔子廟,由瀛社主辦,恰逢花朝節(農曆二月十五日)。先期出有宿題〈謁臺北聖廟詩〉,大會第一天首唱〈春寒〉,次唱〈報午機〉,由左右詞宗各選八十首。大會第二日首唱〈屯山積雪〉,次唱〈祝花朝〉(詩鐘),由左右詞宗各選五十名。這些作品,由該社林欽賜負責編輯,限於篇幅,稍有割愛,除〈謁臺北聖廟〉以交卷為序外,首日入選作品各取其半,次日亦只採錄30名入詩集。編者可能為了名副其實,又以一百三十餘頁作品,收錄了全臺各地詩友舊作。 由於瀛社成員不乏政商名流,故本書卷首冠以中山總督、平塚總務長官、幣原大學總長、安武文教局長等題字,久保天隨、羅秀惠、魏清德等人題序,以及黃贊鈞〈臺北聖廟沿革〉、謝汝銓〈全島詩人大會紬緒〉、許寶亭〈壬申全島詩人大會記〉,並有林佛國、倪希昶的跋,以及林欽賜的編輯餘談等。本書最大的特色,不在詩選,而是收錄了大量的詩友半身照片(極少數全身像)。這些照片共五十頁,其編排方式分兩部分,社會地位較高官紳階層,每人各佔全頁﹝背面空白﹞,計有二十六頁凡二十六人。一般詩友則每頁分上下二欄,每欄二人,因此每人照片約有三吋大小,兩面印刷,計有二十四頁凡一百一十二人。全書的照片部份,採用銅版紙印刷,因此照片大而清晰,許多日治間臺灣詩友的人頭照,賴此以傳。 《瀛海詩集》,25開平裝,出版於昭和15年(1940)。此書雖署名黃洪炎(字可軒﹚所編,而背後卻有一段曲折的過程,黃氏在序文中已約略提及,說是因當時臺人熱中擊鉢,閒詠較少,富有真實情感的作品無多,故對此詩壇現象深以為憾;而恰好友人提倡發刊「臺灣詩人名鑑」以搜集臺灣詩人的真正佳作,而眾議委由黃氏負責,因此著手進行此一工作,並由洪夢若、王蘭谷二氏擔任勸募云云。洪夢若,即洪寶昆,彰化芳苑人;王蘭谷即王友芬,彰化市人。戰後兩人熱心《詩文之友》月刊發行,合作無間,功在臺灣詩壇。 關於《瀛海詩集》的編印,據洪寶昆先生後人表示,日治期間,洪寶昆任職臺灣新民報記者,不久又擢昇為支局長,服務於北斗、嘉義及臺東等地。利用記者之便,走訪全臺詩友,乃與王友芬倡議發刊《臺灣詩人名鑑》,兩人共同負責徵集資料、經費勸募,昭和15年(1940)名鑑編成,因印刷原料飛漲之故,未及印刷,洪寶昆遠赴大陸經商,乃將後續的編輯工作交由黃氏進行。黃氏乃接受各方意見,改稱《瀛海詩集》。戰後洪寶昆又於1956年,賡續輯印詩人名鑑續編,最後改稱《臺灣現代詩選》,先後共印行了二集。《瀛海詩集》總共計收錄了詩友及「物故前賢」四百多人的作品,古近體詩約三千餘首,以閒詠詩為主,為臺灣的漢詩界留存重要文獻。所錄作者多附有略傳及照片,由於戰爭時期,物資缺乏,全書未能使用銅版紙,致影響照片品質,是其美中不足。 《瀛洲詩集》旨在編輯全島大會作品,詩選只是附帶性質,內容本不足觀,卻以精印的照片取勝;《瀛海詩集》旨在編印詩人名鑑,以詩選見長,兩書合觀,恰有互補效果,從書名看,一曰瀛洲,一曰瀛海,珠聯璧合,冥冥之中,似有前定,為日治時代臺灣漢詩留下重要見證。(丁亥梅月) 圖文出處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96koGZqeAxzGCOB79ZI-/article?mid=365&sc=1#3459
- Jul 27 Sat 2013 01:09
分享: 臺灣詩選雙璧-《瀛洲詩集》與《瀛海詩集》
close
臺灣詩選雙璧-《瀛洲詩集》與《瀛海詩集》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